外傘頂洲原位於台灣雲林縣臺西鄉外海,主要由濁水溪的泥沙沖積而成。因受到波浪、沿岸流及東北季風影響,平均每年往西南方向漂移60至70公尺,被稱為「流動的國土」。現在則位於嘉義縣東石鄉外海約10餘公里處,洲上現僅有一對老夫婦為常住人口。1960年代,外傘頂洲曾住居逾千人,用茅草、竹子搭建的上百戶簡易房舍自成聚落,連雜貨店、藥鋪俱全,居民普遍仰賴捕魚、養蚵維生,自給自足。近年來由於河川興建攔砂壩,導致沙源減少而逐漸縮小,而且在強烈東北季風作用下,侵蝕作用甚劇,可能會成為「消失的國土」。
這就是我們要搭乘出海的觀光漁筏,沒有豪華的外觀,簡單的木頭造材更讓人貼近漁村生活。

船長駕駛座

還有卡拉OK設備,非常具有台灣味。

大家坐定後,船長就開始介紹今天的行程。船頂還吊有蚵殼作為裝飾。

大家很仔細地聽解說。船上約有八張桌子,每一張桌子可容納六個人,承載量還不小呢。

海巡警察會上船核對人數並拍照存證。

拍什麼照呢?就是這個,大家穿著救生衣拍張照意思一下,就可以脫掉囉!這就叫做表面功夫,哈!

漁筏漸漸駛離港口。可以看到旁邊的自家魚筏上滿滿的蚵殼。

這白色類船形的建築就是東石碼頭的地標之一。

這應該也算是燈塔吧。

還有人乘著小船出海釣魚,不知道會釣到什麼?

出海時碰巧是漲潮,蚵棚只露出一小截的竿子。討海人為了生活在這片海域上搭建成千上萬的蚵棚,著實不易啊!

不怕被浪打濕的話,可以站在船尾(船頭?)享受乘風破浪的逍遙。

因東北季風,使得海面並不平靜,海浪一度打進船內,連站都站不穩。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終於抵達外傘頂洲。時逢滿潮,我們看到的外傘頂洲是最小的時候,或許有機會會再來一次,但要挑個乾潮的時候,才能看到完整的外傘頂洲。


沙洲上隨處可見蚵殼。

沙洲上的沙土呈現波浪紋,讓這一片已經荒蕪的沙洲多了點變化。

這艘小型魚筏看來已廢棄多時,以往應該是個小型販賣部吧,上頭還留著當時的價目表。

被沙子掩沒的竹筏。

沙洲上的保育類生物「和尚蟹」,體型迷你,因長期躲在沙土中,全身灰灰的,也看不出原本的顏色。

這樣的小洞中可能就藏有和尚蟹喔!

在沙洲上待了將近50分鐘,或許對某些人來說太冗長,但我還沒看盡這沙洲,只走了一邊,左側都還沒探尋。無奈回航時候已到,船上的鯉魚旗隨風揚起,再見了,外傘頂洲。

回程時,阿伯阿桑活力充沛地開始引吭高歌,連船長也邊開船邊來幾曲。老弟笑說:「最爽的應該是船長,他有吃到東西、唱到歌、還有賺到錢!」似乎還有那麼點道理呢!
這就是我們要搭乘出海的觀光漁筏,沒有豪華的外觀,簡單的木頭造材更讓人貼近漁村生活。

船長駕駛座

還有卡拉OK設備,非常具有台灣味。

大家坐定後,船長就開始介紹今天的行程。船頂還吊有蚵殼作為裝飾。

大家很仔細地聽解說。船上約有八張桌子,每一張桌子可容納六個人,承載量還不小呢。

海巡警察會上船核對人數並拍照存證。

拍什麼照呢?就是這個,大家穿著救生衣拍張照意思一下,就可以脫掉囉!這就叫做表面功夫,哈!

漁筏漸漸駛離港口。可以看到旁邊的自家魚筏上滿滿的蚵殼。

這白色類船形的建築就是東石碼頭的地標之一。

這應該也算是燈塔吧。

還有人乘著小船出海釣魚,不知道會釣到什麼?

出海時碰巧是漲潮,蚵棚只露出一小截的竿子。討海人為了生活在這片海域上搭建成千上萬的蚵棚,著實不易啊!

不怕被浪打濕的話,可以站在船尾(船頭?)享受乘風破浪的逍遙。

因東北季風,使得海面並不平靜,海浪一度打進船內,連站都站不穩。經過一個多小時的顛簸終於抵達外傘頂洲。時逢滿潮,我們看到的外傘頂洲是最小的時候,或許有機會會再來一次,但要挑個乾潮的時候,才能看到完整的外傘頂洲。


沙洲上隨處可見蚵殼。

沙洲上的沙土呈現波浪紋,讓這一片已經荒蕪的沙洲多了點變化。

這艘小型魚筏看來已廢棄多時,以往應該是個小型販賣部吧,上頭還留著當時的價目表。

被沙子掩沒的竹筏。

沙洲上的保育類生物「和尚蟹」,體型迷你,因長期躲在沙土中,全身灰灰的,也看不出原本的顏色。

這樣的小洞中可能就藏有和尚蟹喔!

在沙洲上待了將近50分鐘,或許對某些人來說太冗長,但我還沒看盡這沙洲,只走了一邊,左側都還沒探尋。無奈回航時候已到,船上的鯉魚旗隨風揚起,再見了,外傘頂洲。

回程時,阿伯阿桑活力充沛地開始引吭高歌,連船長也邊開船邊來幾曲。老弟笑說:「最爽的應該是船長,他有吃到東西、唱到歌、還有賺到錢!」似乎還有那麼點道理呢!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