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上有著圓拱門楣,紅與土黃相間跟裡面的廊柱如出一轍;略顯斑駁的牆面是幾經變故後的象徵,我欣賞它歷經風霜卻固守地盤的傲然不屈!
或許是從未接觸過清真寺,對於這樣的雕刻與赭紅壁磚有著說不出的迷戀,覺得特別有味道!
任誰走在如此的時空中,都很難沒有滄海桑田之感吧!?
清真寺的外牆有著聖母的聖龕。
巍巍的赦罪門,需仰望才能盡收眼底,門把的雕刻很有東方味道。
阿卜杜拉赫曼一世(Abd ar-RahmanΙ)在哥多華成立「後烏邁耶王朝」後,在785年開始建造與首都相配的清真寺,這座清真寺歷經三次擴建才有今日能夠容納兩萬五千人的龐大規模。一進到清真寺內馬上會被名為Minarete的尖塔吸引,與周邊的迴廊將橘子中庭與清真寺主體緊圍在內,感覺像是個盡忠的守衛者。
這些掛在迴廊上的木板刻著看不懂的文字,可能是以往的建材吧!?
清真寺的側門,有點回教宮殿的樣子。
橘子中庭前方有Aljibe de Almanzor之泉,是信徒淨身用的。
值得珍藏的清真寺門票,難得的彩色圖案,呈現寺內層層拱型梁柱的特色。
從棕櫚門進入寺內,便可看到大理石與楔形紅磚組合而成的拱門廊柱,一根根一層層,無限延伸,令人目瞪口呆。原本有1293根柱子,現在剩下856根,但還是非常壯觀。清真寺內部原本是很明亮的,可是經天主教徒的改造後,封閉了許多門,以致於只留下五道門,所以較深處的區域變顯得有點灰暗。
一轉頭又是讓人驚訝,雖然早就知道這是座融合回教與天主教的建築,但親眼看到在回教的柱子後方是天主教的壁畫與聖龕時,依然悸動又激動,是多麼滄桑的過往才造就今日的樣貌啊。
這是清真寺內我很喜歡的一景,前方栱樑上方是較光彩奪目的天主教雕飾,人物相當細緻,遠處則是沉靜低調的伊斯蘭風格,別有韻味。
透由彩繪玻璃投下的陽光也變得五顏六色光燦美麗。
抬頭看這些頂棚木板,每一塊的圖案都不一樣,但設計雕刻是精緻無比,看得出來費了很多功夫啊。
這一處是清真寺內最引人入勝的地方,由哈甘二世AI-HakamΠ在961年進行的第二次擴建中,設立了有著標示聖地麥加方位的壁龕Mihrab,讓來此的信徒可以在壁龕前向真主阿拉祈禱。這壁龕的雕紋與圖繪樣式都呈現了摩爾宗教藝術的精華,我在此也不免佇足許久,細細端看這藝術極致的表現。
此處的頂棚也不能錯過,以金黃、寶藍等大器色彩繪出像花團盛開狀的圖樣,的確華美又有氣勢。
最令人讚嘆的是這一幕,設計者巧妙地將光線引進室內,在壁龕上方形成一道明亮的光束,營造出神聖的氛圍,就像是有著堅定信仰的指引,必帶領著信徒走向光明般。多美啊!至今我仍無法忘懷。
這是封起來的一區,但牆面上的雕刻太精雕細琢,顛覆了我對伊斯蘭的刻版印象,或許他們的色彩沒那麼鮮豔,但低調中的華麗卻不輸天主教。
主祭壇與唱詩席班都具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格,想當然規模也不容小覷。
寺內不同區域的柱子顏色與材質似乎都不大相同,應該跟不同時期擴建有關。這根柱子上刻有文字,芳儀偷偷聽到導遊說這就像我們現在捐獻給廟宇,廟方會在柱子上刻上捐贈者的名字是一樣的道理。
這一面牆許多壁磚已剝落,不需要修復更能引發思古幽情。
地上的金屬板,上頭有像一隻動物(貓頭鷹?)的圖徽,不知道有什麼含意。
寺內闢出一塊空間展出古文物,這塊保存下來的壁磚看得出頗有年紀。
這也是奇特的一個空間,原本大理石與紅磚相間的結構被天主教的炫麗壁畫所取代,尤其放眼所見所有柱子皆是回教風格,只有這一小區是十足的西方味,頓時還真讓人有空間錯亂之感呢!
我們拼命鼓吹莉雯也一起來擺,可是她覺得太丟臉,最後只好由我們三個厚臉皮的傢伙在清真寺內留下這一張與柱子融為一體的照片(還特地挑沒有遊客經過的時候拍)。
一眼望不盡的柱子,像森林裡的樹,色彩像極了海底總動員的Nemo,很可愛呢!
步出寺內,外面正飆著熱浪,許多遊客紛紛躲在陰涼處。
這天的天氣依舊無比地好,天空藍的清澈,不帶雲彩,坐在迴廊下避暑的我,看著歷經千年經逢戰亂卻屹立不搖的清真寺,我想再過一千多年它應該還在,而樣子會不會有所改變,而千年之後坐在迴廊下休息的遊客是不是跟我也有同樣的思緒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