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ar在Fatima東方35公里處,所以一早離開聖母的地盤後,便驅車來到Tomar,繼續我們的修道院三部曲之二。Tomar的基督修道院(Convento de Cristo)在12世紀時動工,17世紀完成,是葡萄牙馬努埃爾式(Manuel)建築的代表,這種特殊的裝飾風格是以形為環繞繩索與美麗貝殼的雕刻而聞名。這座修道院外圍有城牆圍繞是比較特殊的,初見石造堅固的圍牆還以為跑錯地方呢。城牆與修道院主體都是1118年由Templarios騎士團所建造,這個騎士團是在耶路撒冷成立的一個組織,目的為了保護聖墓與朝聖信徒(感覺好像達文西密碼喔,一堆保護聖物聖杯的XX騎士團)。 


修道院建於比較高的地方,在此可以看到Tomar,綠樹扶疏、紅瓦屋頂小屋散佈其中,應該是個寧靜的小鎮吧。



修道院的停車場不大,繞了一圈沒格子停,只好學其他遊客找個不影響路況的地方停車,幸好這邊不會有警察開單,就放心停吧。

路邊的小郵箱,可能是底下某戶人家的,猜想應該是貼心地不讓郵差跑到下方而設在這邊的,白白的小屋子,連門跟窗戶都有,描刻得很可愛,一點都不含糊呢



停車場旁的小攤販,一籃籃五顏六色的水果,果實碩大,看起來好好吃;看到這種小攤位想買就不要猶豫,我們出來時已經收攤了。其實內心偏愛這樣的販售方式,好像小時候跟媽媽去傳統市場,一邊挑水果還可以跟老闆話家常,當然也少不了讓我覬覦的試吃,現在超級市場普及,卻少了重要的人情味!


沿著圍牆走,感覺像是走在城牆邊。


不知道還有沒有修道院也是有城牆的。


進入城牆內,一座與昨日Batalha修道院風格顏色都截然不同的建築矗立在眼前,讓人想趕快入內一窺究竟。這天天氣還是一如往常得好,每天都有藍天白雲跟我們一起玩耍,心情自然開朗。



登上石階,左側的石牆有崩塌的現象,拱形梁柱顯得那麼傲然孤獨。


這修道院的小尖塔周邊有著像小怪獸頭形的凸出狀,門框上方的聖母像以及聖人立雕都非常精緻。


進到修道院內,秀出昨日買的票券,掃描條碼後就可以開始參觀。透過窗看到的斷垣殘壁,又有另一種特有的美感。


牆上有關修道院的介紹與位置分布圖,左上角的logo清楚標示這是世界文化遺產喔!


看平面圖可以發現有好幾個迴廊,參觀的時候只是隨興地走著,根本不在意名稱,只從書上得知比較知名的有位於圓頂左側的「墓的迴廊」(Claustro do Cemiteiro)和「沐浴迴廊」(Claustro das Ablucoes)。

我們先往右側參觀。若說Batalha修道院是盛裝打扮的嬌貴女子,Tomar修道院則是內斂溫婉的小家碧玉,瞧這小小的四方迴廊,縱然沒有華麗的雕飾,那淡然幽遠的氛圍卻是千金難買。


雖不走濃妝豔抹路線,不過些許的妝點還是要的,柱頭的雕刻還是可以看出細緻做工。     




這個迴廊以藍白磁磚裝飾牆面,又讓我想起在Porto的日子。


從迴廊二樓眺望外邊,入口處的石梯有正面與側向,遙想當年首領登階而上,兩側皆是兵士昂首而立,嗯,氣勢恢弘啊!


我不知道什麼原因造成這一處的景象,戰爭?天災?可能又是一個故事了吧。


或許是當初蓋來用以過刻苦的修道生活,連鐘塔也是簡單樸實的。


宗教故事呈現在磁磚壁圖上,雖只有深淺不一的藍,但人物線條表情都十分寫真;圓頂天花板的大磁磚有回教風味的色彩在。


頭盔與盾牌,最上方還有十字架,是當年騎士團的標章嗎?


一處室內的天花頂棚,似乎是由一塊塊燒好的彩色磁磚嵌製上去,將照片放大來看,發現每一個磁磚上的纏藤圖案與臉譜都不盡相同,非常搞鋼,中間還有紅十字架,這個符號在葡萄牙很常看到。


這部份是修道院內最金碧輝煌的一區,入口是常見的圓拱門,上方是色彩鮮豔的壁畫,雖有顏料脫落現象,但仍表現出畫工的精湛;奇妙的是右側有實體的凸出站台,左側則是用畫的。


無法一次拍盡的內部,多根柱子組成的大梁柱高聳挺拔,下方斑駁,上方金黃、朱紅、湛藍依然鮮豔。




週邊牆壁皆以宗教畫作裝飾,感覺是以前的壁畫不復見,改掛較新的作品。


這應該是較早的壁畫,曼妙的姿態依舊清晰可見,比起那些新作,這種更能符合歷史悠久的修道院啊!


第一次看見有如音響喇叭狀的窗戶,側邊窗戶底部雕刻猶如繩索,這種將航海所需物品以及海中生物裝飾在建築上就是馬努埃爾式的特色。


以宛若花瓶狀的陶瓷裝飾欄杆,頭一次見到,上面還有修道院專屬的十字型標誌。


迴轉階梯的扭旋狀支撐柱有著完美的弧形。


一個迴廊,風格較典雅。


左下角可以明顯看到貝殼雕刻,窗戶下方也以桅索雕飾。






柱子上的這一角讓人覺得美得好優雅,好像一條充滿海洋風的腰帶自然地垂下。


中堂、圓頂、迴廊。


迴廊建築內部一景,天花板是用木材為主結構,有點東方禪寺的感覺。


另一個像小花園的迴廊建築,矮樹叢修剪得井然有序。


修道院最有名的就是一扇馬努埃爾式的窗,我們走來走去遍尋不到,飛了那麼遠又開了那麼長的公路來到葡萄牙,怎麼可以空手而回?最後終於讓我們發現它的蹤跡。


這扇窗以繁複的海洋生物為裝飾主軸,繩索、桅杆、貝類等交叉纏繞,布滿青苔更像是沉沒於海底許久許久。     


以此種主題作為這個國家代表性的雕刻裝飾風格,呈現了葡萄牙在大航海時代的輝煌歲月。


這條石磚道讓我印象深刻,凹凸不平,連石塊大小都不一,是非常有畫面的場景,走在其中特別有回到過去的感覺。


這是用餐室,當年修士們吃飯時應該很安靜吧。


廚房。


1541年就存在的Oven house,即使是烘焙,節約刻苦的修行生活大概也只能烤些無味的大餅吧。


儲藏室,我還把其中一個蓋子打開,結果傳來一股油耗味。


這個迴廊內有個中年婦女在寫生,一個人怡然自得的模樣令人好生羨慕。




這一側有丹紅的葉片,像極了秋天的景致,很美。


這邊也有兩位長者在素描,原本以為他們會把對方融入畫中,結果藉著慢走到他們身後才發現畫紙上是細膩筆觸所勾勒出的修道院,並沒有人物在內。不過在陽光溫煦、涼風徐徐的時候,坐在修道院內畫幅畫,真的好愜意!如果時間允許,我想要賴在這睡個午覺或是看本閒書,那將是多美好的時光啊!


原以為歐洲西南端的葡萄牙是個容易被人遺忘的國家,沒想到在這仔細看了車牌,發現還有其他國家的遊客呢!我這種小鼻子小眼睛的心態真的要好好檢討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nyaping 的頭像
    sunyaping

    粄條人的小日記

    sunya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