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文
部落格全站分類:心情日記
黃家古厝對街就是菁寮的基督長老教會,初到時聽聞陣陣琴聲,走進一看原來是一個小男生正在跟老師學琴,除了讓我想到小時候學琴的點滴外,也很喜歡這種傳承的氣氛,所以偷偷拍了一張,呵! 沿著鄉間小徑迤邐而行,低矮的三合院、頹圮的紅磚牆、擋不住視線的遠闊田野,這正是記憶中最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是我從小生長的老家的樣子。 中山堂似乎是以往的活動中心,現在成為菁寮社區手工藝品的展是賣場。 著名的茄芷袋,是由阿嬤們純手工一針一線縫製而成,另外還有手工編製的藺草包,都是耐用好看的手工包呢!http://tw.myblog.yahoo.com/shychinming/,茄芷阿嬤工作坊的部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我在那看到一個讓人眼睛一亮的拼布包,最後因考慮過久得上車離開而沒下手,回來卻念念不忘,趕緊上網查資訊發了mail,最後終於買到這個心愛的太陽包。手工精緻且配色雅致,是不是很有日系京都風呢?著實讓我愛不釋手啊!部落格上最新的一篇介紹http://tw.myblog.yahoo.com/shychinming/article?mid=676&prev=-1&next=664,裡頭的拼布包是不是都很吸引人呢?看了心癢癢好想再敗一個唷! 和興冰果部保留了幾十年前的藍木頭桌椅以及粉紅紗簾,賣著古早味的牛奶紅豆冰、花生牛奶冰、蜜豆冰、四果冰、香蕉冰、紅茶、冬瓜茶等十幾項冰品冷飲,鏡頭拉回到老電影中的場景,那是我不曾走過的年代,卻讓我有種熟悉的怦然心動。 兩美理髮店創立民國27年,屋前的許正義先生,傳承他的外公與父親從事理髮工作,是標準的理髮世家,他與夫人趙鳳鶯女士結褵近50年,鶼鰈情深。而由他純手工製作的鵝絨耳扒,更可以說是獨步全球,聽說連日本人都想長期大量訂購,可是因製作費時而遭到婉拒。我們跟許老先生閒聊了一下,可以強烈感受到上一輩的長輩對於良心的堅持與成品的信心,這正是現今台灣最缺乏的一環啊!與這些長輩的談話可以讓我感到濃厚的人情味,心不自覺就暖了起來。 理髮店現在仍有在營業,裡面有張坐墊扶手都是純牛皮的理髮椅,雖然已有百年歷史,但還可調整座椅的上下位置,斑駁外觀透露著它已不再年輕,我們不禁懷疑它還能不能正常使用,許太太親切地請我們坐看看,沒想到這古董老牛皮椅墊還很有彈性,坐起來舒服極了! 冠軍米崑濱伯的家跟兩美理髮店在同一條街上,樸實無華的農家,唯一的裝飾是那些得來不易的匾額。 老房子、老餅舖、在這出生長大年老、歷經人生所有經驗一輩子的老人家,構成的這景象是美麗的。 這排兩層木造屋也有七八十年的歷史,大門不緊閉,串門子好方便。 阮家古厝(金德興藥舖)是閩南式的傳統建築,這棟店鋪式的街屋僅36.6坪,據專家研究大概建於清乾隆末年,距今約兩百多年,未用一釘一鉚,而以精密的接榫技術將木窗、樑柱、斗拱等拼組,細膩工法發揮得淋漓盡致。阮宅的歷史頗富傳奇性,它原先座落在嘉義縣鹿草鄉頂潭村,是某林家望族的祖厝,傳了三代,後因林家未有男丁傳家而湮沒在荒煙漫草中,後在1910年賣給了後壁許遷,許遷運用拆遷技術,將宅第搬遷至現址,後來許家亦式微,轉賣與阮謙,目前古宅的第二代主人為阮齋。即便它曾二次遷徙,歷經六代,換了三個家族,它以斑駁卻又精美的雕飾見證了歲月更迭,物換星移中它依是永恆的。 屋內兩側都是藥櫃與藥罐,這原本該列入國家古蹟的古厝因阮家想要自家維護傳承,而最終作罷。 村中某一處的荷花開得正盛,紫的明豔動人。 路邊一處開放空間,一旁泡茶的阿伯示意我們可入內參觀,看到拉門式的電視讓我好興奮,記憶中家裡的第一台電視就是長這個樣。 村內的荷蘭井在荷蘭據台時代就有,至今已三百多年。 荷蘭井民宿,地上彩繪著斗笠稻穗等圖,給傳統紅磚屋注入一股活力。 民宿旁的穀亭畚。 馬賽克的浴缸已經很少見,這裡的每一景每一物都能喚起我幼時的回憶啊。 正在替屋頂換上新磚瓦。 周日還有由阿伯們為遊客獻上的音樂藝術秀,絕對讓每個來到菁寮的旅客們回味再三。 恰好於民國一年創校的菁寮國小已有百年歷史。 校區頗廣,還養了一頭黑山羊,非常有趣。 校區內有日治時代留下來的升旗台。 聖十字教堂位於菁寮國小對面,隸屬聖方濟教會,最早是由德國籍的神父到此來傳教。這棟教堂雖小而十分特殊,其屋頂仿金字塔型,非常少見。建於建於1960年的聖十字教堂,其當初的設計圖是由1986年榮獲普立茲獎的德國設計大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所繪製的,普立茲獎被喻為建築的諾貝爾獎,讓人最津津樂道的是波姆第一件國外作品就是這位於菁寮的聖十字教堂。在既定觀念中拿香拜拜的純樸鄉間矗立著來歷不凡且造型奇特的教堂,確實讓人覺得驚訝又有趣。因此聖十字教堂也同時與黃家古厝、阮家古厝形成到訪菁寮必走的金三角。 講著台語佈道的阿豆仔神父,感謝這些神職人員遠離家鄉將自己的青春與心力都奉獻給台灣。 菁寮社區雖然因一部「無米樂」記錄片而紅了,但社區內居民的純樸善良卻絲毫不減,我喜歡這個可以讓我回味童稚點滴的地方,也喜愛它濃厚的人情味,這才是正港的台灣味啊!
中山堂似乎是以往的活動中心,現在成為菁寮社區手工藝品的展是賣場。 著名的茄芷袋,是由阿嬤們純手工一針一線縫製而成,另外還有手工編製的藺草包,都是耐用好看的手工包呢!http://tw.myblog.yahoo.com/shychinming/,茄芷阿嬤工作坊的部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我在那看到一個讓人眼睛一亮的拼布包,最後因考慮過久得上車離開而沒下手,回來卻念念不忘,趕緊上網查資訊發了mail,最後終於買到這個心愛的太陽包。手工精緻且配色雅致,是不是很有日系京都風呢?著實讓我愛不釋手啊!部落格上最新的一篇介紹http://tw.myblog.yahoo.com/shychinming/article?mid=676&prev=-1&next=664,裡頭的拼布包是不是都很吸引人呢?看了心癢癢好想再敗一個唷! 和興冰果部保留了幾十年前的藍木頭桌椅以及粉紅紗簾,賣著古早味的牛奶紅豆冰、花生牛奶冰、蜜豆冰、四果冰、香蕉冰、紅茶、冬瓜茶等十幾項冰品冷飲,鏡頭拉回到老電影中的場景,那是我不曾走過的年代,卻讓我有種熟悉的怦然心動。 兩美理髮店創立民國27年,屋前的許正義先生,傳承他的外公與父親從事理髮工作,是標準的理髮世家,他與夫人趙鳳鶯女士結褵近50年,鶼鰈情深。而由他純手工製作的鵝絨耳扒,更可以說是獨步全球,聽說連日本人都想長期大量訂購,可是因製作費時而遭到婉拒。我們跟許老先生閒聊了一下,可以強烈感受到上一輩的長輩對於良心的堅持與成品的信心,這正是現今台灣最缺乏的一環啊!與這些長輩的談話可以讓我感到濃厚的人情味,心不自覺就暖了起來。 理髮店現在仍有在營業,裡面有張坐墊扶手都是純牛皮的理髮椅,雖然已有百年歷史,但還可調整座椅的上下位置,斑駁外觀透露著它已不再年輕,我們不禁懷疑它還能不能正常使用,許太太親切地請我們坐看看,沒想到這古董老牛皮椅墊還很有彈性,坐起來舒服極了! 冠軍米崑濱伯的家跟兩美理髮店在同一條街上,樸實無華的農家,唯一的裝飾是那些得來不易的匾額。 老房子、老餅舖、在這出生長大年老、歷經人生所有經驗一輩子的老人家,構成的這景象是美麗的。 這排兩層木造屋也有七八十年的歷史,大門不緊閉,串門子好方便。 阮家古厝(金德興藥舖)是閩南式的傳統建築,這棟店鋪式的街屋僅36.6坪,據專家研究大概建於清乾隆末年,距今約兩百多年,未用一釘一鉚,而以精密的接榫技術將木窗、樑柱、斗拱等拼組,細膩工法發揮得淋漓盡致。阮宅的歷史頗富傳奇性,它原先座落在嘉義縣鹿草鄉頂潭村,是某林家望族的祖厝,傳了三代,後因林家未有男丁傳家而湮沒在荒煙漫草中,後在1910年賣給了後壁許遷,許遷運用拆遷技術,將宅第搬遷至現址,後來許家亦式微,轉賣與阮謙,目前古宅的第二代主人為阮齋。即便它曾二次遷徙,歷經六代,換了三個家族,它以斑駁卻又精美的雕飾見證了歲月更迭,物換星移中它依是永恆的。 屋內兩側都是藥櫃與藥罐,這原本該列入國家古蹟的古厝因阮家想要自家維護傳承,而最終作罷。 村中某一處的荷花開得正盛,紫的明豔動人。 路邊一處開放空間,一旁泡茶的阿伯示意我們可入內參觀,看到拉門式的電視讓我好興奮,記憶中家裡的第一台電視就是長這個樣。 村內的荷蘭井在荷蘭據台時代就有,至今已三百多年。 荷蘭井民宿,地上彩繪著斗笠稻穗等圖,給傳統紅磚屋注入一股活力。 民宿旁的穀亭畚。 馬賽克的浴缸已經很少見,這裡的每一景每一物都能喚起我幼時的回憶啊。 正在替屋頂換上新磚瓦。 周日還有由阿伯們為遊客獻上的音樂藝術秀,絕對讓每個來到菁寮的旅客們回味再三。 恰好於民國一年創校的菁寮國小已有百年歷史。 校區頗廣,還養了一頭黑山羊,非常有趣。 校區內有日治時代留下來的升旗台。 聖十字教堂位於菁寮國小對面,隸屬聖方濟教會,最早是由德國籍的神父到此來傳教。這棟教堂雖小而十分特殊,其屋頂仿金字塔型,非常少見。建於建於1960年的聖十字教堂,其當初的設計圖是由1986年榮獲普立茲獎的德國設計大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所繪製的,普立茲獎被喻為建築的諾貝爾獎,讓人最津津樂道的是波姆第一件國外作品就是這位於菁寮的聖十字教堂。在既定觀念中拿香拜拜的純樸鄉間矗立著來歷不凡且造型奇特的教堂,確實讓人覺得驚訝又有趣。因此聖十字教堂也同時與黃家古厝、阮家古厝形成到訪菁寮必走的金三角。 講著台語佈道的阿豆仔神父,感謝這些神職人員遠離家鄉將自己的青春與心力都奉獻給台灣。 菁寮社區雖然因一部「無米樂」記錄片而紅了,但社區內居民的純樸善良卻絲毫不減,我喜歡這個可以讓我回味童稚點滴的地方,也喜愛它濃厚的人情味,這才是正港的台灣味啊!
粄條人的小日記
sunya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