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可說是台灣離島中最沒有觀光氣息的一塊淨土,飛魚祭、拼板舟、地下屋,甚至是核廢料都是它給人的第一印象,這塊土地流露出的是什麼樣的氣息,居民過得是怎麼樣的生活,都令人好奇,趁著有假走趟蘭嶼,四天三夜,總能讓我初窺它的樣貌吧!
去蘭嶼的機票難訂,早在兩個月前就訂好,但出發時颱風的攪局著實讓人擔心,幸好高雄往台東的南迴線照常行駛,台東火車站也有台灣好行的巴士到航空站(這樣就不用繞進市區耗掉一堆時間),飛往蘭嶼的班機也正常起飛,一切都順利極了,雖然氣候不佳,但雀躍的心卻不受影響。蘭嶼,我來啦!
台東航空站小小的,沒有紛擾吵雜,或許因為小反而給人溫馨的感覺。
我們的登機證。
行李托運後拿到的托運牌,抵達蘭嶼時要交回。雖說是行李,但其實只是個背包,站務人員建議我還是將其托運,因為機艙座位附近沒地方放,一聽到這樣,哇,讓我更期待搭小飛機囉!
航空站內有展示一些手作作品,讓遊客了解這些藝術創作者與他們的作品。
候機室內也有拼板舟喔。
透過玻璃看到我們要搭的德安航空小飛機,真可愛。這時發現飲料怎麼不在手上,原來在托運行李時把飲料在櫃台下方,一時間忘了拿,有夠蠢的,我的那杯連動都還沒動呢。
地勤人員示意我們趕快登機,我們卻還好整以暇地拍照,沒辦法,第一次搭小飛機總是特別興奮。
機艙內只有兩排座位,空間很小,不過可以直接看到駕駛艙,好親民的小飛機啊。飛行的過程中有白煙從地板下方升起,讓人有騰雲駕霧的錯覺,不知是不是外頭的雲飄了進來,讓我驚呼不已,連忙用手去碰觸,是沁涼的感覺,真是太有趣囉!
蘭嶼航空站。
蘭嶼有好幾個部落,我們這次住在野銀,也就是地下屋保留最完整的一區。民宿的施爸家剛好有地下屋,我們便預約參觀,一人150元,當天下午由施大嫂帶我們參觀加導覽。野銀部落不大,地下屋群就在民宿旁,走過去即可。
這是施家舊宅入口。
地下屋。前方的石頭可不是石敢當喔。
工作回來可以靠著石頭休息。
蘭嶼的傳統屋子主要由地下屋以及兩個擺放雜物與拼板舟的屋子所形成。下方的屋子便是其中之一。
照明設備是後來才有的,外觀很蘭嶼。
拾階而下準備進入地下屋。地下屋高度頗低,進去要特別留意,一般來講分成三層。
由施大嫂幫我們解說,前方的盤子也是有區分用途的,有些盤子是用來裝女人魚,有些是男人魚,不能混用。
這是第一層,由電風扇當比例尺,可以發現內部很窄。這裡主要是放一些鍋碗瓢盆、矛等武器。
由第一層進入第二層的入口非常低窄,施大嫂教我們要面向地下屋的大門口,背著滑進裡面那層。
自己編織的網袋。
第二層空間依然窄小,是煮飯跟休息睡覺的地方(如果家裡人口多,就真的很擁擠了)。
上方掛有羊角與豬下巴骨頭,掛的越多代表狩獵能力越強越光榮。
第三層則是擺放物品的地方。這是留下來的魚皮。
傳統的盔甲。
由第三層往外邊看,可以知道每一層的入口真的很狹窄。施大嫂說老人家的骨頭退化得很嚴重,跟長期住在地下屋有關,也是,回到家只能採坐、跪、躺,連煮飯都無法站立,很不符合健康原則呀!
結束地下屋的參觀,走在野銀部落中,是一片祥和不受世俗世俗紛擾的氛圍,雞、黑豬甚至是羊都自由地穿梭在部落中。
部落中的石雕作品。
民宿前的發呆亭。據說這種無法讓一個成年人完全站立的低窄亭子才是蘭嶼傳統的亭子,風雨大時人躲在裡面受到的影響最小,一般我們在環島到路上看到的亭子都是為了遊客才增建的。
天氣依舊不佳,不過我們還是打算出去繞繞。
我們聽從施大嫂的建議,從野銀往青青草原的方向騎,順著風騎,避免在鱷魚岩與坦克岩間的大風口逆風而行;不過隨著天色漸晚風雨越強,好像不管騎到哪邊都是風口,真怕連人帶車被吹進海裡。原本環島一圈約40分鐘,結果我們花了超過一個小時才騎完全程回到民宿,尤其當天已全暗,路邊又沒路燈時,說不焦慮是騙人的。騎在東清看到野銀部落的亮燈,「回家真好」的感受油然而生。
驚濤駭浪,此時的海顏色變化萬千,十分漂亮卻也令人畏懼。
回到民宿已飢腸轆轆,趕緊往旁邊的聖恩羊肉店出發填飽我們的五臟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