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生為了3600消費券而歡樂不已,
相信在私底下一定瘋狂討論要如何運用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我想多數孩子都抱著「那是我的錢」的想法,
搞不好在家已經跟父母歹面相看,覺得父母憑什麼管制屬於他們的資產。
機會教育是重要的,
於是在課堂上利用幾分鐘談談消費券。
ㄧ開始就開門見山說「既然你們覺淂消費券是該用在你們身上,那就把消費券跟爸媽換現金以繳交畢旅費用。」
當然又是ㄧ陣「不要,啪拉啪啦....。」
想想以前要跟父母拿畢旅的錢都還覺得不好意思,
社會真的不ㄧ樣了。
接著談到節儉的觀念,
我說「你們這個年紀ㄧ定覺得3600很多,當我唸大學時ㄧ個月兼家教可以賺20000,覺淂以後就算找不到工作兼家教也夠了,可是現在工作的薪水比家教賺的多,還是覺得錢不夠用,存款增加得很慢。」
這時承諺竟然說「你好貪心。」
最好是我很貪心啦!
回家問問爸爸賺的錢夠不夠用,
得到的回應是「不夠」時,你有種就回說「你好貪心。」
「等你完全長大必須獨當一面時,就必須支付很多費用,像我們現在跟父母出去,怎麼可能還讓父母拿錢出來呢?當然得把錢或是卡拿出來阿!你也不可能接到帳單還跟媽媽說我那時候先幫你付了錢喔,現在帳單來了,總共多少錢之類的。」
結果全班陷入失控狀態地笑,有那麼搞笑嗎?我可是很認真的。
不理他們,繼續我的滔滔不絕,
「例如像學校老師生小孩,我們也得包紅包啊,人情世故嘛。.....」
話都還沒說完,阿富又說「老師,那你以後可以多生幾個賺回來。」
真是夠了,養一個孩子要花上上百萬,我幹麻為了賺那幾千塊而因小失大啊?
把該講的講完,
消費券觀念導正就在全班一陣興奮中結束,
聽進去的應該沒幾人,苦了父母了。
小孩子永遠會選擇性地忽視大人想要表達的重點。
相信在私底下一定瘋狂討論要如何運用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我想多數孩子都抱著「那是我的錢」的想法,
搞不好在家已經跟父母歹面相看,覺得父母憑什麼管制屬於他們的資產。
機會教育是重要的,
於是在課堂上利用幾分鐘談談消費券。
ㄧ開始就開門見山說「既然你們覺淂消費券是該用在你們身上,那就把消費券跟爸媽換現金以繳交畢旅費用。」
當然又是ㄧ陣「不要,啪拉啪啦....。」
想想以前要跟父母拿畢旅的錢都還覺得不好意思,
社會真的不ㄧ樣了。
接著談到節儉的觀念,
我說「你們這個年紀ㄧ定覺得3600很多,當我唸大學時ㄧ個月兼家教可以賺20000,覺淂以後就算找不到工作兼家教也夠了,可是現在工作的薪水比家教賺的多,還是覺得錢不夠用,存款增加得很慢。」
這時承諺竟然說「你好貪心。」

回家問問爸爸賺的錢夠不夠用,
得到的回應是「不夠」時,你有種就回說「你好貪心。」
「等你完全長大必須獨當一面時,就必須支付很多費用,像我們現在跟父母出去,怎麼可能還讓父母拿錢出來呢?當然得把錢或是卡拿出來阿!你也不可能接到帳單還跟媽媽說我那時候先幫你付了錢喔,現在帳單來了,總共多少錢之類的。」
結果全班陷入失控狀態地笑,有那麼搞笑嗎?我可是很認真的。
不理他們,繼續我的滔滔不絕,
「例如像學校老師生小孩,我們也得包紅包啊,人情世故嘛。.....」
話都還沒說完,阿富又說「老師,那你以後可以多生幾個賺回來。」
真是夠了,養一個孩子要花上上百萬,我幹麻為了賺那幾千塊而因小失大啊?
把該講的講完,
消費券觀念導正就在全班一陣興奮中結束,
聽進去的應該沒幾人,苦了父母了。
小孩子永遠會選擇性地忽視大人想要表達的重點。
全站熱搜